材料模型常見于醫專教學演示和實驗課堂講解,普遍表現為人體模型和動物模型,在生物學和解剖學教學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材質的演變經歷了石膏、玻璃鋼、樹脂到今天的PVC與硅膠,還有目前剛剛推出的高分子復合材料模型,可謂是不斷更新,屢屢升級,脫胎換骨,讓人在肯定其意義和價值的同時,也驚嘆科技發展的迅猛。
那么,作為材料模型的新型產品,高分子復合材料模型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在眾多模型分類中脫穎而出呢?
高分子復合材料模型主要成分為碳納米管、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聚氯乙烯(PVC)、生物骨粉、合成樹脂、硅橡膠等,相比于前幾代模型材料制作的成品更安全、穩定和環保,也是市場力推的原因所在。
PVC模型高溫下容易褪色、開膠,容易摔壞,不利于長期教學使用;硅膠材質模型雖然具有耐溫、耐候、電氣絕緣、生理惰性和低表面張力等性能,但其表面油膩、發粘,時間長容易老化,脫色、斷裂。而高分子復合材料模型質地柔軟逼真,表面干燥,手感舒服,抗氧化,不脫色,韌性大,耐摔耐酸堿,無毒無味無霉變,精巧輕便,美觀自然,性能高于單一的PVC材料和硅膠材料模型。
高分子復合材料模型血管、神經凸顯,皮膚質感逼真,與實物組織結構分布非常接近,可以部分代替實物標本,并且經濟成本相對較低,是高等院校解剖學實驗 、教學和臨床醫學術前模擬操作的最為理想的演示道具,代表著材料模型發展的未來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