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一大紀念館里,“光榮之城”全景沙盤是一個大亮點,全面展示從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機關在上海期間領導全國黨組織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紅色足跡和當時的城市風貌。很多觀眾嘖嘖稱贊的同時,心中難免會有疑問,上面到底有多少個模型?能反映當年的歷史原貌嗎?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
到底有多少個模型?
戴軼飛介紹,這個沙盤展項是由他們承接的,從醞釀、設計、制作到現在正式亮相,經過了1年多時間。最開始,團隊一致認為,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保證準確性,不僅要有藝術價值,還要有學術價值,所以前期做了非常多的試樣段,包括場外進行1:1搭建。
模型主體形態設計來源于上海市測繪院依據1948年上海城區航空影像圖,數字化拼合后的城區形態。同時在細節設計過程中參考了上海城市規劃院提供《里坊平面圖》、1946年版《上海街道詳圖》及國外參考文獻,進行落地深化。在地塊性質、建筑類別、路網走向、水文地理等諸多方面盡可能地還原用二三十年代上海城區的城市肌理。尤其在反映“中共中央在上海的十二年”這一核心主題方面,以權威專家精心提煉出的44處紅色遺址、遺跡為母本,進行重點數字化建模和展示。
“大大小小3萬個模型都是CAD畫出來然后建的模,有些是3D打印,有些是CAD切割完后手工粘的,因為一些太小的模型,3D打印無法完成。”戴軼飛認為,整個作品只有讓人家第一眼彈眼落睛,才會仔細看下去,看其中有什么門道,因此,做好視覺很關鍵。
如何做到彈眼落睛?
一開始團隊也找了很多參考,怕房子顏色多了會看花眼,想用原木色。但做出來后細看沒有味道,有點像一般的規劃沙盤,所以又改做寫實的顏色。據悉,模型上的顏色很多是用手一點一點畫出來的。“這個很辛苦,我們試了很多方式:如何大面積上色,是先上色再切割再制作,還是做完后上色,再修修補補……實際上到最后,可能只有親自做的師傅才能說清楚怎么做才最順手。”
沙盤做出來后,除了要耐看,還被賦予了新媒體技術。但在運用投影時,就碰到了技術問題。如果投影一般顏色素的規劃沙盤,基本上能形成一個投影面,上面出文字、出圖形等都可以,但是這個沙盤是寫實的顏色,還有很多細節以及一些高高低低起伏的東西,打大的文字和圖片都可能看不情,更別說小的了,完全看不清。
“最后大家決定抓主要目標,看怎樣能夠出效果,怎樣能夠在一分多鐘時間里面把中共中央機關在上海12年的事情講清楚,所以會看到很多一些震蕩波的效果、色塊的效果、走線的效果,大面積的光影刷出去和刷進來的效果。”
85分后如何更進一步?
“做好投影后,團隊認為沙盤至少有85分了。但是覺得可能還不夠,于是決定在投影的基礎上輔助高亮的激光。這就又帶了技術問題,兩者需要同步。”戴軼飛說。
“從‘一大’到‘二大’,‘二大’到‘四大’,沙盤上的激光隨著講解線路的變化而移動。那根淡淡的線是投影,亮的點是激光,包括最后出來的‘光榮之城’的字和黨徽的勾邊都是激光。要做到精準同步,背后需要有一個智能控制的后臺。所有的聲光電技術皆由智能中控系統統一發送指令,從而做到各媒介之間的同步。”戴軼飛說,把激光加上去以后,其實等于是把85分再往上提了,不加和加就完全效果不一樣。
最后一天還在改煙囪
整個沙盤的比例是1:1350,考慮到人眼的觀賞性,普通的住宅是1:900。“有些比例是放大的,比如‘一大’做到1:500,尤其把它周圍的地方空開一點,然后投影打上去,激光打上去才能夠顯現出來。在比例上已經反反復復調整過很多次。”
在開館前一天,記者探館時看到,技術工人還在調整煙囪。戴軼飛解釋,老閘北蘇州河沿線當年有很多工廠,煙囪是最明顯的標志,但煙囪的比例起初做的時候疏忽了,后來和模型上被放大比例的國際飯店一比較,發現不對。“其實又小又細的煙囪很難做,但我們發現后還是連夜改掉了。”
“展項《光榮之城》是外在形式具備一定學術意義和藝術價值的手工微縮場景,而其運轉內核則體現在一整套從前至后的數字化技術的系統合成。”戴軼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