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筑初期,鋼鐵建筑技術的出現使建筑從“石頭的史書”中走了出來,開始了建筑輕量化的進程,其結果使得建筑逐漸脫離了石頭所具有的實在感。
進入20世紀,建筑技術的發展更是呈現出這樣一個方向:結構技術的發展不斷產生合理輕質的結構形式,材料技術的發展也不斷帶來各種輕質的建筑材料,這使得建筑從結構體系到圍護體系都不斷地輕量化。同時,玻璃和金屬材料的大量應用也使得建筑變得透明,從而帶來建筑實體形象的消失。這兩種變化的結果使得建筑的實體感和物質感逐漸趨于消失。這種建筑輕量化和表現特征的改變被建筑史學家Julius Ponener稱為建筑表現的“非物質化”,他借此感慨建筑實在感的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建筑設計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建筑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運用產生多種新的建筑形式和新的設計思想,其中追求輕量化和通透感的空間設計思想,與技術發展的總體方向相協調,也與追求開放的現代文化相吻合,自然成為建筑空間表現的主流思想之一。這種現代技術與設計方法的聯合,使得建筑不斷朝著“非物質化”的方向發展,在建筑造型設計中發展出新的空間形式。
建筑的輕量化主要得益于金屬材料。金屬結構的發展及其作為表層裝飾材料的各種金屬板的應用使建筑脫離了傳統材料在結構技術上的束縛,帶來造型的靈活性和設計的自由度。其中,金屬裝飾材料的應用有著多種方法,在日本當代著名的建筑師中,長谷川逸子是積極采用現代金屬材料進行創作的建筑師之一在她的設計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金屬材料被輕巧地應用并變幻出各種造型,1995年落成的墨田生涯學習中心(就是一個利用鋁合金材料進行空間創作的實例之一。這是一個用地不規則且擁有極為復雜的內部功能的建筑,集音樂、放映、藝術、展示、教育等功能為一體,是該地區的公共活動的中心之一。該建筑設計的難點之一在于如何處理建筑與外部環境的關系。
建筑的外部環境是典型的日本老城區小街道,各種小商店無規則地散布四周,電線像蜘蛛網一樣網絡空中,周圍建筑的尺度完全是歷史形成的極小的個體尺度,粗看之下似乎與現代都市東京的概念無法聯系在一起,也無法與新建筑的容量和公共性質相符。玻璃幕墻外由鋁合金穿孔板構成,這樣整體形象極為簡潔,輕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