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BIM技術給建筑行業創新發展打開了全新視野。在8日舉行的“BIM技術應用交流會”上,上海建科工程咨詢公司總工程師周紅波表示,作為當今建筑業最具前瞻性的技術之一,BIM技術用可視的數字模型串聯起設計、建造和運營全過程;但由于國內尚無全生命周期應用BIM技術的項目,因而缺乏“價值發現”,影響了其進一步推廣。為此,上海綠色建筑協會專門成立了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推廣中心,打造一個BIM技術全產業鏈應用平臺,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
“虛擬建造”創造奇跡
上海是國內最早應用BIM技術的城市之一。在世博園區、上海中心大廈、迪士尼等項目上,通過應用BIM技術在計算機上“虛擬建造”,不僅解決了大量疑難問題,還為工程建設節約了大量資金。
上海中心大廈運用BIM三維可視化設計,提前發現并解決的碰撞點數超過十萬個。按施工中解決一個碰撞點平均花費1000元左右計,保守估計至少可節約費用超過1億元。上海中心2萬多塊玻璃幕墻安裝時無一返工,11萬噸鋼結構拼裝時浪費量不超過2噸,創造了許多工程建造奇跡。
在上海迪士尼中心湖泊公園邊上,兩座造型別致的人行橋正在加緊建設。“這種‘單邊懸掛空間曲梁懸索橋’以前國內從未有過,由于橋型為三向曲線,平面圖紙很難表達顯示。現在我們采用BIM技術的可視化設計,可以準確便捷地進行方案比選、橋型結構尺寸設計分析調整等工作。”上海申迪項目管理公司總工程師龐學雷介紹說,“如果沒有BIM技術,我們很難判斷這種橋型與周邊環境是否匹配,材料、結構、施工上有沒有問題。”
近年來,上海越來越多重要工程使用了BIM技術,如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軌道交通項目等等,企業對于BIM技術的認可度明顯提高。相關部門對典型工程的成本分析顯示,BIM應用投入費用不高,一般只占建安費1%至3%或20元/平方米,但在提高設計質量、減少錯漏碰撞、減少返工等方面收效明顯。
“價值發現”尚有欠缺
雖然BIM技術應用在不斷推進,但其價值還沒有真正顯現。周紅波說,BIM技術的最大價值在運維,但由于我們起步較晚,從建筑全生命周期來考量,目前還缺乏成功的案例。
市建管委近期一項調查顯示,本市BIM技術應用主要呈現“四多四少”:一是開發商、設計、施工企業知道或了解BIM技術多,占比達到50%以上,但對其真正的作用認識不足,在資金和人員投入方面較為缺乏或謹慎;二是BIM技術階段性或功能性單點應用多,全過程協同應用少;三是后建BIM模型的多,直接三維設計少;四是設計施工專業人員直接建模應用少,通過專業服務團隊實施應用的多。
在BIM技術實際推進過程中,現階段也面臨一些問題。如BIM應用人才缺口大,掌握BIM技術的專業團隊比較少;缺乏統一的BIM技術相關標準規范,企業、行業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協同合作,重復勞動現象普遍存在;成熟的自主研發的BIM軟件還較少,引入的國外軟件又無法完全“接地氣”,導致軟件之間信息交互出現困難,不同格式的模型難以整合,形成新的“信息孤島”。
此外,現有的監管、建造模式也制約了BIM技術的應用推廣。龐學雷提出,目前政府的管理是基于二維圖紙的表達,為推廣BIM技術需要逐步接納和引導采用電子化的可視化三維模型;其次,現行的“設計—招標—建造”模式,不能很好地發揮BIM技術整合設計、施工、制造、運維環節的優勢,造成其價值發揮不充分,因此需要創新建造模式。
整合資源快速推進
上海BIM技術應用推廣中心的成立,吹響了整合全產業鏈資源的“集結號”。該中心匯集了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軟件企業,將聯手研究BIM技術相關標準,并組建專家庫提供技術支撐。今后中心將通過“BIM滬動”網站、微信等信息互動平臺,及時發布信息、推廣示范項目,促進建筑業上下游企業間的協作和轉型。
目前,本市已對BIM技術推廣提出了明確目標。到2016年底,上海將基本形成BIM技術應用的配套政策、標準和市場環境,主要設計、施工、咨詢服務和物業管理等單位普遍具備BIM技術應用能力。從2017年起,全市投資額1億元以上或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資工程、市重大工程,申報綠色建筑、市級及國家級優秀勘察設計、施工等獎項的工程,需實現設計、施工階段的BIM技術應用。世博園區、虹橋商務區、國際旅游度假區、臨港地區、前灘地區和黃浦江兩岸等六大重點功能區域內的上述工程,要全面應用BIM技術。
市建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BIM技術可以提升工程項目全過程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同時,能進一步增加建設工程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對規范市場秩序和預防建設領域腐敗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