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制作現場,白色模型板經過切割、粘貼、拼接等形式后變身為一座簡約大方的小洋樓。
平潭首家青旅的建設,吸引了不少臺灣團隊前來助陣。該“小洋樓”建筑模型正是由臺灣中原大學景觀系的學生一手打造。
30個小時不眠不休通宵造模型
楊登予、謝佳伶、陳俐君、林冠吟、李芷瑗均是臺灣中原大學景觀系的大三學生。這幾天,恰逢臺灣放春假,他們3月31日來嵐投入到景觀模型的制作中。
景觀模型完成的那一刻,團隊成員們都開心得合不攏嘴,紛紛感嘆:終于可以睡覺了。原來,他們已經連續30個小時通宵達旦趕工制作。
“模型制作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細心,建筑模型雖然只有三層,但內部還是有很多小部件,例如電梯、樓梯、柱子等等。凌晨我們把整體結構拼接后,再裝飾上各個小部件,到最后總體完工,發現天已經亮了。”臺灣中原大學建筑系大四學生吳昱漳說,同學們這兩天都很辛苦,很努力。
整體隊員明確,模型制作過程中充滿了趣味。大家先制作大主體建筑結構,然后是每層樓房隔間,最后是小部件等細節。在粘貼樓梯板時,大家還準備了一次性針管,用于防止黏貼過程中膠水溢出。
特地帶來模型板分享臺灣理念
為了制作該景觀模型,同學們還特地從臺灣帶來了模型板。陳俐君說:“我們前期對設計圖紙進行研究測量,并準備足夠多的模型板,這樣既不會浪費,也不會增加路途負擔。”
團隊還制作出一個放大版的旅舍房間,一張床、獨立衛生間和桌椅,觀摩者能一覽無余了解房間內部構造。此外,在建筑模型入口的大門左側,有一個三層的電梯。
吳昱漳介紹說,這是無障礙通道,方便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孕婦和殘障人士等進入旅舍,電梯可以直達三樓頂層觀景臺,充分體現了青旅的人性化設計。“近年來,在臺灣,這種新的建筑模式已經變成了一種強制的法律規定,與走國際化的旅舍規劃標準相符合。”
保護舊石厝讓當地村民加入設計
“這座原衛生院是石頭壘成的石頭屋,我們后續的改造不會對墻體結構進行修改,一方面是怕這種石頭承重墻會不穩固,另一方面是恢復對石厝基礎功能的重建,重返原生態。”臺灣中原大學景觀學系名譽教授喻肇青介紹。
作為此次景觀模型制作的指導老師,喻肇青從事景觀學研究數十載,這幾天他與學生們吃住一起,將臺灣青旅的設計理念引入,參與制作此次的國際青旅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旅舍從設計、制作等環節,都增加了許多新鮮元素。參與式設計便是其中一點。所謂參與式設計就是讓國彩村的村民們一同加入到旅舍的設計規劃中,讓更了解本地鄉土文化特色的村民提出想法,共同營造鄉村社區。
從節能環保來看,此次引入的“綠建筑”理念,與當下的環保減排的社會目標非常契合。喻肇青說,所謂“綠建筑”,就是最大限度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提供健康適用、高效使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例如,不安空調,夏天利用這邊特有的自然海風來降暑。此外,有機廢棄物、污水處理也走生態化路線,通過高科技手段促使廢氣、廢物的處理更加節能減碳。
喻肇青說,這只是平潭國際青年旅舍建設的第一步,希望旅舍后續的建設可以越來越好,使國彩村的閑置空間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