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客觀性: 我們經常看到某某建筑的比例是1:400等的字眼(例如我們接下來要學習制作的三款建筑模型中,“七彩陽光”是1:40,“綠野仙蹤”是1:120,“城市夢想”是1:600),我們之所以有時候叫它“比例建筑模型”正是因為建筑模型具有高度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能較為真實的展現最終建筑實物的視覺效果。現在很多電影大片經常采用建筑模型來拍攝一些破壞性的大場景,可見建筑模型的客觀性是其一大特點。
b. 藝術性: 建筑和藝術是不可分的,這一點在制作建筑模型的過程中更能深切體會。“建筑是表現空間的藝術,建筑模型是表現建筑的藝術”。 建筑模型既要表現出建筑物的實體形象,又要與建筑物實體有所區別,它是制作者用各種技術和技巧將不同材料通過巧妙構思和精心 設計制作而成的一件微縮藝術品,對廣大青少年朋友來說,制作過程及成品欣賞均能帶來藝術情操的陶冶及美的享受。 c. 教育性:體現在青少年建筑模型科技活動中,例如一年一屆的“我愛祖國海疆”全國青少年建筑模型競賽,成千上萬的學生積極參與此項比賽,為了制作一套好的建筑模型,他們首先必須進一步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和體驗生活,從而積累和建筑有關的各項知識,然后親手實踐,進行設計和制作,該過程又能極大的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并讓學生切身體會力學、美學、材料學及環境保護等多項知識,激發他們源源不斷的求知欲望。制作完作品后,通過輔導員老師及模型專家的點評,又能掌握大量的知識。教育性這個特點貫穿了整個建筑模型的制作過程。 d. 創造性:我們在開展建筑模型這項活動中不斷的體會到青少年具有成年人無法比擬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例如在制作綠野仙蹤的競賽中,筆者驚喜的看到個別學生居然能想到將廢棄的塑料件的連桿(塑件的流道)作成單雙杠,秋千以及門匾等多種多樣的形式,本來用于裝膠水的鋁錫居然也被他們利用制作成了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 毫無疑問,想象力的最終根源還是對生活的體驗,現在的應試教育缺少提供學生體驗生活,接觸大自然的體會,極大的抑制了青少年天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制作建筑模型則可以讓過著“直線和平面生活”(1每天學校到家的直線路途2每天看書本及黑板的平面生活)的莘莘學子們進入一個三維的小世界,插上自己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